《“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倡导公民树立“主动健康”的理念。为了加快该理念的落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社会实践团队探索科技赋能,建设农村老年人数智化支持体系。在学校和社会各级组织、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实践团队组织开展了系列走访调研活动,为探讨建设城乡健康数智化支持体系的现实基础积累宝贵参考。
亲身实历,才知民生民虑
7月19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主动健康背景下农村老年人数智化支持体系调研”实践团走访了宁波市鄞州区桃江村和飞虹社区,继续对城乡基层健康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桃江村位于首南街道东南角,总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700户,总人口1634人,村内有警务室、卫生医疗服务站、综治室、图书阅览室等配套设施。本次走访中,实践团队成员着重围绕村卫生室、老年活动室等区域展开调研。在对卫生室值班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医生对团队成员的调研活动予以积极配合,并指出了问卷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卫生室日接诊量的最大人数上限过于保守。在现实生活中,桃江村的日接诊量远大于问卷中所设置的日最大接诊量20人次,达到40-50人次左右,在更大规模的村卫生室,该数字还会为更多。根据实践团队成员的实地观察,该村卫生室面积较大,医疗设施也较为完备。跟实践团队之前所走访的各村镇一样,卫生室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慢性病定期随访和健康知识普及机制。
在对村庄内村民进行随机走访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收获了不一样的答案:村民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村民普遍认为村内卫生室的健康支持能力还有待提升。对于卫生室的功能,村民的认知普遍还停留在“简单配药”的阶段,对于“打针、看病”等更复杂的医疗健康需求,村民仍会选择外出前往医院等更高级的卫生结构进行诊治。
随后,团队成员前往了飞虹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调研。飞虹社区位于中河街道,占地面积0.3平方千米,常住户3976户,人口约12323人。与农村卫生室不同的是,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独立的建筑,而是两间临街的店面。服务站位于人流量较大的城市主干道一侧,紧贴居民小区,辐射作用强。团队成员在走访中发现,该卫生服务站与团队先前走访的村卫生室的最大不同在于该服务站拥有三名值班医师,而大部分农村卫生室仅有一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城市的高密度人口背景下医疗健康需求更大于农村,所具备的医疗卫生支持条件也更加优越。
主动健康,更需久久为功
团队成员在调研中发现了如下问题:一.现阶段,基层医疗与健康服务的供求关系不平衡、不匹配。例如,以广大乡村为基本辐射面的村卫生室一级的基层医疗机构受限于设备、医师水平等现实条件,主要提供最为基础的全科诊断。而卫生室主要就诊人群多为中老年人,行动不便,慢性病发生频率高、种类多样,医疗服务需求复杂,往往需要更加精密的分科式诊治;第二.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与医疗服务的目标人群之间的相互定位与认知存在偏差。例如,近年来,在政策的引导下,医疗资源愈发向农村倾斜,村卫生室一级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生活在基层群众在习惯上仍倾向于直接前往更加专业的综合医院就诊。这不但反映出基层群众对于基层医疗机构之改善的感知度不强,也反映出基层医疗主体的工作仍需久久为功,以不断积累和增进与病患间的相互信任。
在实践的准备和总结阶段,实践团队还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精神。在实践的进行过程中,团队与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中老年群体进行了广泛接触,对他们在就诊、治疗、后期康复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问题有了初步认识。收获和改进了田野调查和实地走访的基本方法和整体思路,实践团队在调研中增进了对我国现有的城乡基层医疗与健康支持体系的认识,对于如何以科技赋能主动健康背景下农村老年人数智化支持体系建设这一议题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