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暑期“三下乡”】推普兴乡,“移”路同行:重庆移通学院学生走进钓鱼城街道,推普助力乡村发展

语言,是一个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纽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石。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时代背景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已然成为赋能…

 

语言,是一个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纽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石。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时代背景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已然成为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它能串联起乡村与外界的联系,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图1:图为实践团在稻田中的合影

深耕实践调研,打造立体化实践体系

实践团深入钓鱼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佛耳村等地,通过问卷走访、田间调研等形式,摸清乡村语言使用现状及发展需求,构建起“调研筑基、教育启智、产业赋能、文化铸魂、安全护航”立体化实践体系,旨在为乡村的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图2:图为实践团展开社区调研

图3:图为实践团展开田间调研

创新趣味课堂,培育文化新苗

青少年是乡村的未来与希望,实践团将目光聚焦于青少年群体,创新打造一系列趣味课堂,将普通话学习巧妙地融入游戏、演说、艺术创作与文化体验之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和学习普通话。从轻松愉快的句子接龙互动,到饱含真情的主题演说表达;从黏土创作中的语言实践,到诗歌朗诵里的韵律熏陶;从象形文字的趣味探秘,到毛笔书法的墨韵传承,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真切感受到了普通话的独特魅力,在浓厚的文化浸润中筑牢了语言根基,让青春的声音与规范的语言共同构筑起乡村教育的崭新图景。

图4:图为小朋友用普通话介绍家乡

 

图5:图为书法课上课图

搭建田间直播,开拓产业新篇

实践团以“田间直播间”为支点,创新打造语言赋能产业的新模式。团队深入蔬菜园,搭建起田间直播场地,通过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向消费者推介新鲜农产品。主播们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蔬菜的种植过程、营养价值,并实时解答观众疑问,消除城乡信息壁垒。这种“语言+直播”的形式,不仅让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更通过专业化的表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这一创新实践,为语言促进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图6:图为实践团田间直播

图7:图为直播团队合影

 

红会康养双线,双语桥织安全网

实践团联动合川区红十字会以及钓鱼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展开急救知识培训,以双语解说让安全知识深入人心。此外,将海姆立克急救法改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孩子们结合卡通版急救步骤图,跟着实践团边唱边比划动作,在游戏中记住救命技能。走进康养院,实践团通过温情互动助力老人跨越语言障碍。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普通话已然成为连接产业发展、保障民生安全的重要纽带,为乡村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图8:图为急救方法演示图

图9:图为奶奶体验写毛笔字

图10: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爷爷交流

 

艺展语桥融乡韵,光影声色促振兴

活动收官之际,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汇演在乡村的文化广场上隆重举行,这场汇演不仅是对七天实践成果的集中展现,更是一场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文化融合的盛宴。歌曲、手势舞、演讲、急救演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愿景巧妙融入光影声色之中。 村民们在艺术的熏陶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深刻体会到国家通用语言对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 —— 它不仅是日常沟通的工具,更是乡村与世界对话的桥梁,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图11:实践团成员在和乡亲们玩方言翻译官

图12:图为小朋友们在唱字正腔圆

青春语涧:种子破土处萌发振兴春芽

重庆移通学院“推普兴乡,‘移’路同行”乡村振兴实践团,以青春之力践行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实践团让普通话在乡村教育中扎根,为乡村的未来培养了栋梁之材;让普通话在产业发展中发力,为乡村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让普通话在文化传承中铸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得以延续和发扬。这次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语言动能,也让实践团的成员们收获了成长与感动。未来,这份青春担当将持续延伸,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滋养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相信在普通话的助力下,乡村振兴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乡土大地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谱写出更加壮丽的华章。

图13:图为实践团田间调研

撰稿:“推普兴乡,‘移’路同行”乡村振兴实践团

摄图:“推普兴乡,‘移’路同行”乡村振兴实践团

指导老师:邵燕丽、陈林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357-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