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至18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渤海脊梁,胶潍新生”红韵兴乡实践团奔赴潍坊寿光、济南市市中区、济南市章丘区、青岛市市南区、青岛胶州市五地,开启为期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在革命旧址中重温历史,在乡村田野间探寻振兴密码,以青春之力践行“红韵兴乡”使命。
第一天(7月14日):寿光牛头镇——在烽火记忆中汲取精神力量
实践团首站来到潍坊寿光市牛头镇,开启红色寻根之旅。在马保三故居,详实的图文史料与实物陈列勾勒出这位渤海革命根据地重要领导人的光辉革命生涯。成员们驻足凝视,于历史回溯间仿若穿越时空,深切触摸到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奔走呼号的赤诚初心,红色精神的传承脉络清晰彰显
村中走访时,当地长者饱含热忱,讲述牛头镇作为老革命根据地的烽火岁月。鲜活口述历史,让革命故事突破岁月尘封、跃然眼前,为红色精神传承注入生动注脚。
当日行程终章,实践团踏入“红韵大道”文旅融合红色长廊。雕塑场景与文字故事像是一本生动的绘本,叙说着牛头镇厚重的革命文化积淀。 从马保三同志的运筹帷幄,到军民共抗敌的鱼水深情,这片土地的每寸肌理,都深嵌红色基因。此次走访,引领成员深刻体悟渤海走廊“众志成城、英勇不屈”的精神内核,为后续实践筑牢思想根基,以红色传承赋能使命担当。
第二天(7月15日):济南战役纪念馆——在英烈丰碑前淬炼初心
7月15日,实践团赴济南战役纪念馆,于英烈铸就的精神丰碑前,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双拥广场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标语格外醒目,成员们循着历史脉络,瞻仰革命烈士纪念塔、参观纪念馆主展区,在庄严肃穆中解码红色信仰的独特密码
展厅内,《济南战役——城区攻坚战》全景画震撼还原了1948年那场决定性战役的壮阔场景,枪炮嘶吼、冲锋呐喊似穿透时空,在耳畔激荡回响。从华东野战军的浴血奋战到民众自发支前的鱼水深情;从泛黄战报的历史温度到锈迹步枪的烽火记忆,一件件展品串联起“敢打硬仗、善打攻坚”的济南战役精神,让红色基因深度浸润心灵。
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济南战役精神”为指引,把对英烈的崇敬内化为精进医术、服务人民的动力,外化为不懈奋斗的努力,将先烈的革命精神赓续下去。
第三天(7月16日):章丘三涧溪村——在振兴实践中解码“乡村密码”
赓续红色血脉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于7月16日踏入全国文明村——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解码乡村振兴的实践密码。刚入村,农民创业基地里乡味产品琳琅满目,文旅融合的活力让成员们眼前一亮。
在三涧溪乡村振兴展馆,三大展区系统展现了村庄的蜕变之路:“古村溯源”板块讲述着村落的历史根脉,“红色基因”展区诠释着党建引领的核心功能,“振兴实践”板块以数据与案例立体印证“组织、产业、生态、人才、文化”五位一体的发展成果。
“我们始终把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村团支部书记李其晓在采访时坦言,从昔日“问题村”到如今的“样板村”,三涧溪的秘诀在于“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实践团成员认真萃取村庄以特色种植、乡村旅游实现增收的实践经验,深刻理解了“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定盘星”的治理逻辑。
第四天(7月17日):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在英名碑前传承使命
7月17日,实践团怀着崇敬之心走进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庄严肃穆的英名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浓缩着无数先烈为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史诗。实践团成员们列队瞻仰,轻声念出那些为民族独立牺牲的名字,在静谧的仪式中完成与先辈的“灵魂对话”。
以“百年青岛”为脉络的 主题展陈,如同一部立体的革命史诗。从白区斗争到解放战役,一件件文物见证着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泛黄的地下党联络信、带着弹痕的步枪、群众支援前线的独轮车……这些物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在烈士群雕前,全体成员肃立默哀,以最庄重的仪式告慰英灵。英烈精神的传承,从来不是停留在精神层面的追思,而是要转化为“以专业报国”的行动自觉。医学生群体的表态,更凸显红色实践的核心逻辑: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精神指引方向/
第五天(7月18日):胶州玉皇庙村——在“红绿融合”中探寻振兴新路径
实践团最后一站来到青岛胶州市玉皇庙村,以“红色基因解码”与“绿色发展洞察”为双锚,在“红绿融合”的实践场域中,探寻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与青春担当的具象表达。在“胶高魂”红色革命纪念馆,当地军民抗战的鲜活史料勾勒出热血画卷:从秘密交通线的惊险传递,村民冒死掩护伤员的悲壮场景,革命年代“生死与共”的军民情谊深刻定格。 一部沉浸式的微电影,更以“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呐喊,让“不屈不挠”的老区精神穿透时空,映照着实践队员们。
围绕乡村振兴,实践团分别采访了村支书与卫生站负责人。村支书阐释了玉皇庙村“红色研学+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划,生动诠释了“红绿融合”的发展智慧。在村卫生站,负责人则坦言当前乡村医疗面临一系列问题,让成员们认识到了当前社会背景下医务工作的风向,能够更好的投身于“提高人民身心健康水平”的事业中去。当医学专业与乡土需求碰撞,青年群体便能成为破解民生难题的“创新因子”。
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团以“红色传承”为经,串联历史温度;“乡村振兴”为纬,洞察时代脉搏。成员们表示,将把此行的所见所感转化为奋进力量,让渤海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焕发新生,用青春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答卷。未来,唯有持续以“红色铸魂、绿色赋能、青春破题”为准绳,方能让“渤海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历久弥新,让青春力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熠熠生辉。
(通讯员 曹雪莲 周子翔)
(耿圣翔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