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延边大学文学院“红蕴兴边”研究生实践团:讲红色边疆故事,育青春思政力量

国门之东,图们江畔,红色的边疆故事代代相传。为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延边大学文学院“红蕴兴边”研究生实践团于2025年7月中下旬奔赴吉林省珲春市,开…

国门之东,图们江畔,红色的边疆故事代代相传。为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延边大学文学院“红蕴兴边”研究生实践团于2025年7月中下旬奔赴吉林省珲春市,开展以“行走的国门思政课”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团聚焦抗联文化、边疆红色记忆与边防精神。深入哈达门学校讲红色故事,采访珍宝岛战役老兵记录历史回响,联合哈达门边境派出所共上一堂“守边有我”思政课,实地研学防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馆,以调研、讲述、共建的多维方式,探索红色资源转化为“大思政课”活教材的路径。一场青春的接力、一段记忆的重构,正悄然展开——“把红色边疆讲给未来”,成为新时代青年走向边疆、走进使命的铿锵誓言。

图为延边大学文学院红蕴兴边研究生实践团出征仪式

红色故事进校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

7月16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周树东叔叔几岁来到珲春的吗?”清晨的哈达门学校教室里,实践团成员林慧珍以生动语气开启了“行走的国门思政课”的首场课堂。实践团围绕本地烈士周树东和抗美援朝老兵韩莲顺的英雄事迹,以图文讲述、看图说话、互动问答等形式,为哈达门学校的中小学生带来一堂沉浸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学生课堂反响热烈,不少同学在课后表示要以英烈为榜样,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图为珲春市哈达门学校的学生们在听课

图为实践团成员马嘉欣在为学生们授课

课堂尾声,实践团向全体学生发放了主题问卷,围绕“我认识的英雄”“英雄和国家”“我学到的精神”等版块,引导学生回顾知识、表达情感、内化认知。在“东北抗联精神”一题中,超过八成学生勾选了“坚定信仰”“伟大牺牲”等选项,体现出对红色精神的初步理解与认同。红色记忆在孩子们的笔尖与心间悄然生根,转化为成长路上的榜样力量。

图为学生们正在制作英雄卡

图为学生填写的调研问卷

访老兵忆珍宝岛,让红色记忆照进现实

如果说孩子们眼中的“英雄”是在书本中仰望的形象,那么亲耳聆听过老兵讲述战争的人,才真正体会到“伟大”二字背后的重量。7月17日上午,“红蕴兴边”实践团走进珲春市哈达门乡胜利村,采访参加过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退伍老兵,开展以“穿越烽火,致敬英雄”为主题的红色访谈。老兵回忆了参军入伍的经历和亲历珍宝岛战斗的过程,讲述了战友牺牲、徒步运送弹药等感人细节,展现出坚定的爱国信仰与牺牲精神。

此次访谈不仅让青年学子得以贴近抗战记忆、聆听信仰之声,更是一堂跨越时空的“大思政课”。在与老兵的对话中,青年们真切体会到何为家国担当、何为信仰传承,也进一步坚定了将红色精神讲述给未来的青春使命。

图为实践团采访珍宝岛抗战老兵

图为珍宝岛抗战老兵讲述抗战事迹

走进警营,行至国境线上的“大思政课”

红色精神的传承,不只存在于历史记忆中,更镌刻在现实的守边实践中。7月18日,实践团一行走进珲春市哈达门乡边境派出所,联合开展“守边有我”主题警营思政课,在一线国门哨所实地感受边防使命与责任担当。这里日常的安静背后,是一线干警昼夜坚守的身影。

在交流过程中,干警向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巡逻路线、值守安排与突发应对机制,“我们日常是‘车巡、步巡、视巡’三种结合”。为深入了解干警的职业认同与青年使命感,实践团发放问卷展开调研。在青年讲述环节,成员林慧珍分享抗美援朝老兵郎生续的故事,触动在场干警。派出所的赵教导员感慨:“抗美援朝是上一代人的战场,守边戍边是我们这一代的战场。”青春与信仰的接力,在警营课堂中悄然传承。

图为与哈达门边境派出所同上警营思政课

图为边防干警讲述守边故事

走近国门,读懂寸土不让的守边故事

7月19日,在防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吴大澂纪念馆,延边大学“红蕴兴边”实践团开展了主题为“寸土不让的守边信仰”的“行走的国门思政课”。通过走进“丹心寸土馆”“土字碑”原址、回望中俄勘界谈判史,青年学子切身感受一位清代封疆大吏以地图为战场、以谈判争国土的坚定担当。

在吴大澂纪念广场,实践成员们用青年语言讲述黑顶子收回、图们江通航权力争的真实故事,将历史责任感传递给在场游客。实践团同步发放“抗联文化与守边精神”调研问卷,采集公众认知、精神共鸣与传播意愿。

一次实地研学,一场沉浸讲述,一份青年回应。边疆不仅有地理厚度,更有信仰温度。这堂国门线上的思政课,让“寸土必争”的红色记忆,真正走入新时代青年的心中。

图为实践团与吴大瀓广场合影

图为实践团与防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影

让思政的火种在边疆接力传承

从课堂到田野,从讲述到调研,延边大学文学院“红蕴兴边”研究生实践团用脚步丈量边疆、用语言传承信仰,让“大思政课”走新更走心。边疆不是遥远的地理,而是青年亲历的使命现场。未来,团队将持续讲好红色边疆故事,把精神资源转化为育人教材,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砥砺成长、接力传承。

(作者:农佳薇 摄影:农佳薇)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563-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